“我为同学做实事”优秀个人:服务、公益不止步,他一直在行动!
Body
“我为同学做实事”优秀个人 :张祺彬

“我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百年前夕,当张祺彬面向鲜艳的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握拳宣誓时,无比的自豪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在他胸中激荡。从那一刻起, 他被赋予了共产党员这一全新的身份。在铮铮誓言和拳拳初心的激励下,他务实做事、热心公益。无论是将学生工作融入省域发展大局,加入“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用脚步丈量岭南大地,还是优化“我为同学做实事”服务项目,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化为服务同学的实际行动,他始终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践行不变的初心与使命。
院系党务助理、中山大学岭南诗词研习社(珠海校区)社长兼功能型团支部书记、院系学生第一党支部组织委员……多重角色下,张祺彬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兼任研究生会功能型团支部书记。
对于研究生会主席团的工作,张祺彬用“改革”和“服务”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他解释道:“一是巩固改革成果。坚持‘硬标准’和‘软实力’并举,严格工作人员遴选的政治条件、学业标准和结构要求。除了对成员的严格筛选外,规范成立研究生会团支部,在学思践悟中凝聚思想共识也是我们当前的着眼点。二是优化服务项目。对‘我为同学做实事’项目进行优化升级,将‘项目化’思维贯穿全程。同时,以‘就业主题月’的模式推进服务项目,打破部门框架,实施项目化运营。此外,我们还建立问题反馈与结果评估机制,将原先单一的线上分享蝶变为‘就业分享+信息驿站+访企拓岗’的服务组合拳。”
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理念转化为“我为同学做实事”的内在动力后,张祺彬始终团结带领研究生会全体工作人员,围绕发展大局,聚焦主责主业,着力解决广大同学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不断提升服务实效。比如,为了给广大同学提供跨学科交流平台,他参与开展了中文系(珠海)与中法核、国际关系学院、国际金融学院的研究生会联络联谊与素质扩展活动,不仅加强了本院系与珠海校区兄弟院系的协调联动,还通过四大院系成员思维的碰撞与互动交流,更好地满足了同学们的学科探索兴趣,推动培育同学们的创新思维。
当前受到同学们一致好评的就业指导活动更是少不了张祺彬忙前忙后的身影。通过分析历年就业数据和调研同学需求,他和研会小伙伴们推出“就业主题月”的运营模式,设置了互联网、媒体、教育、公务员多个专业贴合度高、同学需求强烈的主题,引导广大同学提升就业认知水平和社会化能力。不仅如此,他们还尝试突破部门横向设置的框架,以“月度负责人+工作志愿者”的模式整合工作力量。加强与团委、新闻中心、研究生班委的合作与协调,广泛发动同学参与,助推就业指导活动走深走实。与此同时,为了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他们还设计了口号标识和创意产品,成功擦亮了研会的服务品牌。
从服务同学走向服务社会,张祺彬成功将“我为同学办实事”的理念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
作为中山大学·高州“千百万工程”中“古偶新韵”突击队的一分子,张祺彬联合团队成员,通过打造“非遗+”清单,实现了高州木偶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具体实践中,他们落实“非遗+生活场景”,让非遗走进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打造“非遗+国潮文创”,推出一批制作精美、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推广“非遗+研学普及”,做成可以在中小学推广的非遗文化品牌课;活用“非遗+短视频推广”,邀请电视台导演、制片人进行专业指导,拍摄高州木偶系列精品短视频,从而成功让高州的木偶戏从历史标本中活过来、传下去、火起来。
除了积极参与研究生会主席团的各项工作,张祺彬还是公益事业的排头兵和学习领域的领头羊。
从诗词文化摆台宣传到社区传统文化公益课宣讲,张祺彬用专业知识服务学校和社区的文化建设,在发掘学科特色中擦亮公益活动品牌。2023年6月,他就以研究生党员的身份,前往唐家社区主讲题为“当屈原遇见中国航天”的公益讲座,结合优秀文学作品,向社区中小学生介绍中华节庆文化的文化精华与中国航天科技的历史性成就,通过活泼生动的互动交流,带领青少年领悟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繁忙的党务工作和学生事务并没有阻挡张祺彬求学深造的步伐。他多门课程成绩位列专业前三,连续三年获得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连续两年获得中山大学专项奖学金学术创新奖。在保持主修课程名列前茅的同时,他还辅修了历史学专业,为从事学术研究打下更为宽广而坚实的基础。
学长有话说
01 时间管理小妙招
在学有所成的前提下有条不紊开展工作有一定挑战性。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根据学习、工作任务的紧迫性、重要性和预计完成时间,合理安排日程表。二是要利用好零碎时间,比如在下午下课后到晚饭前的时间去处理党务工作,候车时跟进联络高校的任务进度。三是善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留出阅读、思考的完整时间段,保证作业质量。
02 个人展望
在未来的学习上,我要坚持原典阅读,扩展理论视野,训练思维能力;在工作上,我将研习工作技能,优化项目运营,提升服务实效。
至于研究生会未来的工作,虽然当研究生会的规范化建设已经初显成效,但还存在联系同学不够密切、骨干培训相对滞后的不足,未来的工作重点将从“重规范”转向“增效能”。研究生会将在健全线上线下反馈机制、加强工作人员技能培训和落实功能型团支部建设等方面重点发力,不断提高同学满意度、大局贡献度和社会认可度。